编者按:吉林大学俊彦云集、英华荟萃、青蓝相继、桃李芬芳。建校70年来吉大人弦歌不辍,砥砺前行,坚守理想,追求卓越,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经典与辉煌。翻开吉林大学的校史,这里镌刻着一连串高标硕望、彪炳史册的名字。他们中有建校元勋、学界泰斗、学术大师和各界英才,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和吉大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本期起校报开辟“校庆70周年-吉大经典”专栏,陆续刊发文章记载他们的功绩和风范。他们是吉林大学的光荣和骄傲!
余瑞璜(1906.4-1997.5)江西宜黄人,著名物理学家,世界一流结晶学家,我国金属物理学奠基人之一,我校物理学科创始人。1937年他在诺贝尔奖获得者W.L.布拉格指导下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大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教授;1948年赴美国讲学和研究;1949年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52年领导创建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兼任教授、系主任;1955年被选聘为首批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8-1981年任第一系主任;1981-1984年任名誉系主任;曾任校自然科学学术委员会主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委员、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等职。
余瑞璜先生主要从事X射线结晶体学、金属物理、固体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卓越成就。20世纪40年代初,创立了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新综合法,被世界誉为国际上一流结晶学家。从5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研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1925年余瑞璜考入东南大学物理系,1929年以优异成绩毕业。1930年他被清华大学聘为物理系助教,在吴有训指导下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他先后研制四象限静电仪和中国第一台盖革计数器。此后,他进行了氩的X射线吸收和散射的研究,这项研究成果发表的论文《关于氩的X光的吸收和散射简报》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A.H.康普顿在《X光的理论与实验》一书中引用。
1938年回国后,在西南联大的余瑞璜全身心地投入了创建清华大学金属研究所的工作,进行了X光金相学等一系列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取得了辉煌的科学成果,1942—1943年在英国《自然》杂志上连续发表了4篇论文,其中《结晶分析X光数据的新综合(法)》和《从X光衍射相对强度测定绝对强度》两篇文章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重视。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国际晶体学杂志总编A.J.C威尔逊在余瑞璜文章的启发下,用CuSO4做实验,进行了改进,把结果发表在余瑞璜文章之后,这就是后来被广泛引用的“威尔逊法”,其基本思想来自余瑞璜。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曼彻斯特大学教授H.李普森在1978年给余瑞璜的信中说:“你是否知道,战争时期你在《自然》上发表的快报开辟了强度统计学的整个科学领域”。由于余瑞璜的杰出贡献,在《X光衍射五十年》的物理学史册中,该书的总编辑结晶学界的老前辈P.P厄瓦耳在书中赞扬余瑞璜是世界上第一流的结晶学家。
抗战胜利后,余瑞璜回到了北京清华园,除继续进行新综合法的研究工作外,他还担任了物理系一至四年级的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兼任了北京大学地质系的教授。1952年,余瑞璜根据国家要在东北建立一所新型综合性大学的需要,离开了工作和生活条件较优越的清华园,来到长春创办东北人民大学物理系。为了发展我国冶金工业的需要和培养金属物理科学研究人才,他亲自创建我国第一个金属物理专业。在余瑞璜、朱光亚、吴式枢、霍秉权、郑建宣、芶清泉等教授以及全系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经过短短的几年吉林大学物理系便跻身于国内大学物理学系的先进行列。创建吉大物理学科余瑞璜功不可没。1978以后,余先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的研究中,指导国内多所高校的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利用经验电子理论研究诸如强度、磁学性质、电导率、熔点等材料的各类性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经验电子理论对许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直观、可靠并易于操作的方法,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
(文/36365线路检测中心邵炳珠)